【摘要】
了解血清甲胎蛋白测定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药物治疗疗效、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为临床治疗、预后判断提供依据。7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院对其进行血清甲胎蛋白测定, 而后观察治疗2月后的患者肝功能等恢复情况。初次血清甲胎蛋白测定浓度大于200μg/L组患者肝功能好转率明显高于(100 ~ 200)μg/L组及100μg/L以下组。血清甲胎球蛋白含量高, 则其治疗后肝功能好转率高, 预后好, 反之则差。血清甲胎蛋白测定可作为慢性重型肝炎疗效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慢性重型肝炎病情重, 愈后差, 病死率高。目前对其预后参考指标主要为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但特异性不强。我们经过4年多的研究发现血清甲胎蛋白值的测定对于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和分组 70例慢性重型肝炎均来自我院2000年2月~2005年5月间的住院患者, 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男性47例,女性23例。年龄25~58岁,平均41岁。按照入院时测定血清甲胎蛋白含量分组:大于200μg/L的患者20例为A组,在100μg~200μg/L之间的23例患者为B组,小于100μg/L的患者27例为C组。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检测内容和治疗方法 入院当天或第二天空腹抽取患者静脉血10ml。通过对血清甲胎蛋白测定,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等,治疗2月后复检上述指标。
治疗方法:均按照慢性重型肝炎治疗原则如抗病毒、补充白蛋白、新鲜血浆加强支持治疗、保肝药物的应用、补充维生素、稳定内环境、防治并发症,必要时可给与人工肝支持治疗等。
1.3 预后判断 用治疗2月后的效果作为预后判断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或大于60%,总胆红素、ALT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血清白蛋白大于35g/L;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凝血酶原活动度大于40%,总胆红素、ALT下降50%以上,血清白蛋白大于30g/L;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病情恶化或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2 结果
所有病例治疗2月后,总有效率为45.7%,有效率的分布与血清甲胎蛋白测定值呈正比例关系。AFP>200μg/L组,有效率(显效和有效之和)为95%(19/20),要优于100μg~200μg/L组(有效率34.8%(8/23),x2=3.85,P<0.05)及AFP<100μg/L组(有效率18.5(5/27),x2=8.60,P<0.01);AFP>200μg/L组(无效1例,死亡0例),要低于(100~200)μg/L组(无效15例,其中死亡7例,x2=6.58,P<0.05)及AFP<100μg/L组(无效22例,其中死亡15例,x2=8.99,P<0.01)。
3 讨论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蛋白,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2周后AFP在血液中消失,因此正常人血中AFP尚不到每升20微克。临床上只有肝细胞有丝分裂旺盛和(或)产生幼稚肝细胞时,AFP才将再现。血清甲胎蛋白升高长期被视为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指标。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时AFP亦升高,标志肝细胞再生活跃。在有广泛肝细胞坏死的病例中AFP增高者预后较好。AFP是促细胞增殖的源性物资,能显著地引起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有报道,Bcl-2能抑制细胞凋亡是由于它能抑制线粒体膜对钙离子运输通透性,且抑制钙离子内流可以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
目前已经知道钙离子信号的调节和肥大的心肌细胞生长密切相关。表明AFP促肝细胞增殖作用是AFP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首先激发细胞对钙离子通透性的改变,引起cAMP浓度的升高,后者激活PKA,导致细胞内各种蛋白质的磷酸化和/或去磷酸化,促进变异型蛋白的表达。本文发现,有效率的分布与血清甲胎蛋白测定值呈正比例关系。AFP>200μg/L组, 有效率达95%,无病死者,明显优于100μg~200μg/L及<100μg/L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甲胎蛋白的测定,对于判断患者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其检测值越高,对药物反应性好,细胞再生越强,预后越好;AFP值越低,对药物反应性小,细胞再生越差,预后不良,病死率越高。
来源:临床肝胆病杂志
作者:谷强业,闫庆福,丁桂林,张光海明
请点击“甲胎蛋白(AFP)”了解明德生物甲胎蛋白检测试剂盒
TEL:027-86507708
Copyright © 2024 武汉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 | 鄂ICP备12000100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鄂)-非经营性-2016-0005]
鄂公网安备 4201150200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