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80-2480 股票代码:002932
中文版 English
技术应用
Technology application

服务理念 | 市场网络 | 技术应用 | 沟通互联 | 项目案例 |

胃蛋白酶原检测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9-08-13   点击:

  1、中国胃癌现状

  全球范围内,胃癌的死亡率居全身肿瘤第二位,居消化系统肿瘤第一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Parkin et al, 2005)。而中国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年还有大量的新增病例。据卫生部主办的“中国健康激励计划”报道:中国每年新发胃癌患者40万人、死亡人数达30万人,死亡人数在所有癌症中居首位。

  尽管花费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依然无法降低胃癌的死亡率。究其原因,大部分胃癌在检查出来的时候已处于胃癌晚期,5年生存率仅为30%-40%。而早期胃癌的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在90%以上(Kikuchi et al, 2004; Onodera et al, 2004)。因此对胃癌的早期诊断,特别是高危人群的筛查就显得特别重要。

  我国胃癌的早期诊断率仅约10%,在胃癌高发地区及高危人群中,迫切需要开展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目前诊断胃癌的主要方法是电子胃镜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其中胃镜被称为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由于这两种检查方法必须要求具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门的操作人员技术要求高,费用较贵,而且受试者比较痛苦,依从性差,因而不适用于反复检查和人群普查。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简便、快速、依从性好的检测方法以便对早期胃癌进行快速筛查。

  2、胃蛋白酶原简介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 PG)是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由375个氨基酸组成,平均分子量为4000。根据生化特性、免疫原性、细胞来源及组织内分布可将PG分为PG I、PG II两个亚群。组分1-5免疫原性近似,称为PG I(PG A),主要由胃底和胃体腺体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组分6-7免疫原性近似,称为PG II(PG C),主要来源于全胃腺(胃底、胃体、幽门的腺体);十二指肠上段的Brunner腺、前列腺和胰腺也产生少量PG Ⅱ(图1)。胃粘膜产生的PG II约占PG总量的25%(杨胜茹,2009)。

  

  图1 PG I和PG II的分泌部位示意图

  合成后的PG 99%进入胃腔,并在酸性胃液中去除44个氨基酸后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另外约1%的PG则透过胃粘膜毛进入血液循环(Kato and Asaka, et al)。当胃粘膜发生病理变化或胃部环境改变时,血液中PG I、PG II的含量随之改变。由于胃几乎是PG的唯一来源,所以血液中PG I和PG II的含量可以反映胃粘膜不同部位分泌功能。

  3、胃蛋白酶原在胃癌筛查中的价值

  大量研究发现血液中PG I水平、PG I/PG II比值与胃部的进行性病变相关,特别是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被称为“血清学活检”(Dinis-Ribeiro et al, 2004),可以作为胃癌筛查的指标。国内外多年的大量临床实验也证实,检测PG水平,对早期胃癌的发现和确诊有重要意义。以PG I/PG II进行筛查,筛查出的“阳性”结果,再进一步进行胃镜检查,就会变得更有针对性。

  除此以外,该项血清学筛查的依从性好,灵敏度高,增加了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可将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60%左右。而我国目前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20%,所以使用PG这个指标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将大大改善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正是由于PG在胃癌筛查中优异的表现,多个消化道疾病诊治指南共识均肯定了使用PG进行胃癌的早期筛查的价值,具体如下:

  1)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2014年)指出PG浓度和PG I/II比值下降对于萎缩性胃炎具有提示作用,可用于早期胃癌的筛查。

  2)胃癌预防亚太地区共识与指南(2008年)指出低血清PG I水平和低PG I/I比值反映了胃萎缩,低血清PG I水平和低PG I/II比值可作为鉴别胃癌高危人群的标志物。

  3)胃癌诊断规范(2018年版)指出应根据血液PG检测结果对胃癌患病风险进行分层,并决定进一步检查策略。

  明德生物研发的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II(PGII)联合检测试剂盒是应用免疫层析技术,通过QMT8000免疫定量分析仪判读,建立的快速、特异、简便的定量检测试剂盒。主要用胃病以及胃酸分泌的评估的辅助诊断。不适用胃癌的诊断。

  

  QMT8000免疫定量分析仪一步式操作、智能化检测、全方位支持多样本(全血、血清、血浆)检测、全面支持医院的HIS和LIS系统,适合床旁检测,能满足胃蛋白酶原早期快速诊断的需要,是真正意义上的POCT平台。